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
  详 细 说 明
 
《海港》的演变

邓小秋

    在“文革”中,“八亿人看八出戏”成为天下奇闻。在这八出“样板戏”中,《海港》便是其中的一出。

    《海港》,原来的剧名叫《海港的早晨》。1963年,由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演出。淮剧,发源于江苏北部的盐城、淮安地区。清末民初,淮河洪水泛滥。苏北各地的农民,纷纷举家逃荒。他们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,涌向上海。成批走向纺织、码头、运输、环卫等服务行业。虽然生活艰苦,但是乡音难忘。所以,他们对于来自苏北的“家乡戏”很是喜爱。长期以来,淮剧艺人与上海众多的工厂、码头、电车公司的苏北籍的工人,在日常生活与思想感情上,也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。他们经常深入到上海港,体验上海码头工人的生活。当时,就由编剧李晓民执笔,创作了《海港的早晨》这个剧目。内容是写:青工余昌宝因为不安心码头工作,造成事故,险些影响出口任务的完成。在党支部书记金树英与退休工人王德贵等人的教育、帮助下,终于认识到码头工作的重要意义。

这出戏,题材角度独特,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港码头工人的生活面貌。著名演员筱文艳扮演的金树英,表演接近现代生活,形象鲜明,颇具感染力。另外,何叫天扮演的王德贵所唱的“大吊车真厉害”等唱段,自然贴切,在观众中有着较大的影响。该剧公演后,连满两个多月,是淮剧现代戏中较为成功的优秀剧目。当时,刘少奇主席与夫人王光美、周恩来总理、陈毅副总理等领导人,都看过此剧的演出,予以赞扬。

到了1964年,江青自封为“文艺革命的‘旗手’”,开始着手抓她的所谓“样板戏”。她在看过这出淮剧以后,便指令上海京剧院要将该剧改为京剧,取名为《海港早晨》,由郭炎生、何慢、杨村彬执笔,杨村彬导演。金树英由童芷苓扮演,刘大江由小王桂卿扮演,俞宝昌由童祥苓扮演。当时,这个戏与原来淮剧的内容,出入还不很大。只是在表现形式与唱腔设计等方面,有所差异。1965年,新改的这出京剧正式公开演出。可是,江青在观看后,大为不满。认为剧本中突出了“中间人物”,不符合她的要求,很不理想。并且对“风雨追舟”一场,运用追光造成蒙太奇手法也大为反感。于是决定重组创作班子。改由闻捷、郑拾风、李晓民、郭炎生、何慢五人参加改编。他们在改编时,尝试用新诗的样式,来代替原来的唱词格式。1965年完成试演本,将主演金树英的童芷苓换成蔡瑶铣,导演章琴,音乐设计于会泳。江青看了改编本后,仍表示很不满意。指责剧本写的是“无冲突论”,人物之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。1966年,根据江青的意见又改了一稿,正式定名为《海港》,并将剧中的人名全都改掉。由马科导演。李丽芳主演方海珍。1967年,该剧进京演出。毛泽东主席看了以后,认为可以改成“敌我矛盾”。于是,创作组又先后调来张士敏、王炼、黎中城、刘梦德等进组,进一步进行加工修改。在剧情内容上,特别强调了阶级斗争,将原来的落后分子钱守维,塑造成混进工人队伍搞破坏的阶级敌人的形象。导演张鸣义。于会泳作曲。伴奏则采取中西大乐队形式,颇有气势。1971年,该剧在北京定稿。李丽芳在剧中的一些唱段,清新动听,很得好评

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本来是淮剧的原作,结果却被江青拿来,成为她“呕心沥血”的“成果”。1971年,根据上海革命委员会“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”的指示,上海淮剧团全团从“五七干校”返回,投入移植《海港》的任务。虽然,这原来是淮剧的原作,但是重新再搬上淮剧舞台,却规定“剧本不准改动”。京剧与淮剧是两种不同的剧种,唱词的格式、排列、韵律等都有差别。另外,京剧的用腔较为讲究,唱词一般不宜太多。而淮剧唱词的旋律变化较小,一段唱段动辄都要唱上几十句。结果,按照京剧本来谱腔,演唱就很困难。演员唱不出淮剧的韵味,引起观众很大的不满。这,也可算是戏曲界所罕见的畸形现象吧!
点击数:12700  录入时间:2010-8-16 11:32:48 打印此页】 【关闭
 
最 新 资 讯
剧 作 赏 析
理 论 研 究
艺 术 成 就
戏 剧 杂 谈
新 剧 本 通 稿
艺 术 档 案
剧 作 家 风 采
散 文 随 笔
《盐城戏剧》
访 客 留 言
联 系 我 们
 
     首 页  |  最新资讯  |  剧作家风采  |  剧作欣赏  |  戏剧杂谈  |  散文随笔  |  访客留言  |  联系我们
     Copyright @ 2009-2010 版权所有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(盐城市戏剧艺术研究所)
     备案号:苏ICP备12020109号-1 技术支持:盐城通联